本网讯(记者 高颖彤)7月3日至10日,太阳成集团“筑创美育 创造美好”实践队深入连南瑶族自治县油岭村,以16人的专业力量开启一场“文化解码+创意转化”的乡村实践。8天里,这支由建筑、风景园林、产品设计等专业师生组成的团队,将画笔与创意融入瑶寨肌理,用文旅规划、文创设计等成果,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采访村书记了解需求(黄裕宝 提供)
文化扎根:从田野调研到情感共鸣
初抵油岭,实践队便以“脚底板沾泥土”的姿态融入村寨。在油岭老排古寨的石板路上,队员们用写生本定格古村落的沧桑韵味,偶然与86岁老党员唐甘拜婆的攀谈,倾听老人讲述的油岭变迁,让抽象的村寨历史变得鲜活,成为实践队理解“乡愁”的第一手素材。与村书记唐伟东的对接中,“放开手脚干”的嘱托与文旅规划需求的精准传递,让团队明确了“用专业赋能文化传承”的核心方向。
8天里,实践队的足迹遍布老排古寨与新村街巷。从清晨记录歌堂坪的瑶族歌舞,到深夜绘制节点地图;从专访国家级非遗长鼓舞传承人唐桥辛二公,听他讲述鼓点里的瑶族精神,到向银饰、长鼓制作传承人唐大打十斤、唐买社吊讨教工艺细节,队员们逐渐读懂了瑶族文化的密码:“莎腰妹”服饰的刺绣纹样藏着自然崇拜,长鼓的弧度里凝结着狩猎智慧,银饰的叮当声传递着族群记忆。这些发现,都化作设计图纸上的灵感火花。
倾听老党员讲述古寨历史(黄裕宝 提供)
创意转化:让非遗文化可触可感
“如何让年轻人爱上老文化?”这是实践队每天探讨的命题。基于未婚瑶族女生服饰的灵动特点,团队为“莎腰妹”设计出卡通IP形象,其头饰的羽毛元素与百褶裙的曲线,精准复刻了非遗细节;而对应瑶族男生服饰的“阿贵哥”,则以绑腿与腰带展现山间劳作的活力。这对形象不仅成为文创产品的核心符号,更成为油岭文化的“青春代言人”。
在文旅规划方面,队员们将实地调研的30余个节点串联成线,区分老排的“古寨探寻线”与新村的“非遗体验线”,电子导览图上标注的不仅是路线,更是每个点位背后的文化故事。而明信片、立牌、钥匙扣等文创产品,则将歌堂坪、老排瑶寨等标志性建筑与“莎腰妹”“阿贵哥”形象结合,让游客能“把油岭故事带回家”。
从走访调研到导览图创作(许春培 提供)
协同共生:校地联动结出实践硕果
实践的顺利推进,离不开多方力量的同心协力。唐伟东不仅协调办公场地与交通,更连续四天到场为同学们设计创作答疑解惑,解读“耍歌堂”等仪式的深层内涵;三排镇文化站站长与省非遗“耍歌堂”传承人唐海宁的座谈,为设计团队厘清了文化表达的边界与尺度。当队员们带着以唐甘拜婆为原型的写生明信片回访时,老人抚摸着画中自己坐在老屋门前的模样,眼角的笑意让“文化传承”有了最温暖的注脚。省级“筑创美育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程东玲副教授、骨干教师刘明洋副教授的导师支持,使得实践团队在文化解读与创意转化上获得关键助力。同学们的创新设计,为非遗保护注入青春力量,校地协同谱写了文化传承新篇章。
实践队创作的写生文创明信片(刘家灵 提供)
八天的油岭实践,是一次“从文化理解到创意输出”的完整闭环。太阳成集团师生用设计语言让瑶族文化焕发新彩,更以实际行动证明:乡村振兴的画卷上,青春创意与传统文化的碰撞,能绘就最动人的色彩。
文字录入:陈磊 建筑学院;编辑:许晗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