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张竣瑞 王慧)为积极响应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号召,7月7日至13日,电气工程学院知行实践团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深入广州市花都区秀全街花港社区,开展了为期7天的“花young一夏乐学营”公益课堂暨社会实践活动。
“花young一夏乐学营”明确聚焦儿童群体暑期关爱服务,为社区提供集“学业辅导、安全教育、兴趣拓展、科技启蒙、体育锻炼”于一体的优质课程,引导儿童群体探索知识、激发潜能,以实际行动践行高校学子服务社会的责任担当。
课业辅导助力学习发展
为切实解决家长暑期无法兼顾子女课业的问题,实践团每日上午开设固定的课业辅导专场。针对中小学生个体学情差异,队员们采取一对一精准督导模式,重点攻坚语文、数学等基础学科。
督导中突出分层教育理念,在确保全体学生完成家长设定每日作业的量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专项拓展。连续7日的辅导中,实践团成员根据学生认知特点灵活调整方法,最终达成“作业日日清”的目标。
实践团成员辅导作业(张竣瑞 摄)
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安全防线
实践团聚焦儿童的暑期安全问题,于7日至9日持续开展系统性安全教育活动。实践团成员立足专业优势,充分发挥创造力,自主编印了《用电安全》和《垃圾分类》宣传手册。
用电安全课堂上,实践团成员手持宣传册讲解后,邀请学生抢答生活用电知识。垃圾分类课上,成员们搬出了社区提供的四色迷你垃圾桶模型,让学生轮流上台投放印有电池、纸张、过夜饭菜等图例卡片,再对照宣传手册验证其操作准确性。其他安全课程则覆盖卫生教育、夏季流行病防范、防溺水等各个方面,通过开放性问答,引导学生熟识避险要点。
垃圾分类课程(张竣瑞 摄)
艺术课程开启兴趣探索
实践团开展融合“红色基因传承,非遗体验启蒙与艺术素养提升”的素质拓展课程。红色教育环节,实践团成员组织同学们观看经典影片《小兵张嘎》,通过历史影像,深化爱国主义教育。艺术创作课堂,成员们引导学生用画笔绘出心中所想,使用粘土材料和画笔画纸进行自由创作和学习使用扭扭棒制作非遗绒花的技巧。
同学们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完成了属于自己的作品。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积极分享自己在课程中的收获和感受。有的同学表示,自己被影片《小兵张嘎》中嘎子的勇敢和智慧所打动。有的同学积极展示自己用扭扭棒制作的绒花,表示会保存好这份作品。
兴趣探索课程(张竣瑞 摄)
趣味实验激发科学兴趣
科学探索模块,实践团成员准备了一系列科学性与趣味性兼具的实验课程。水果电池实验中,成员们将不同水果与金属片巧妙组合,让同学们亲眼见证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观察电流产生的瞬间。模拟火山爆发实验,成员们以常见的化学物质混合,模拟出瞬间喷发的“岩浆”。虹吸原理演示环节,成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装置,水流在管道中逆流而上,让同学们明白背后物理原理的同时,也在同学们心里种下了科技启蒙的种子。
科技小实验(张竣瑞 摄)
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实践团成员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每天下午带领小朋友们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乒乓球教学锚定基本功规范化,示范专业握法和推挡技术要领,同时开发探索型竞技活动——通过木筷、塑料筷在水中夹球和抛球进入杯子,锻炼同学们的协调能力。跳绳课程聚焦于小朋友们的意志力锤炼,为达到跳绳个数目标,成员积极引导小朋友调整摇绳节奏,从而达成跳绳个数目标。
体育运动(叶子涛 摄)
13日上午,“花young一夏乐学营”结营仪式如期开展。成员和同学们一同观看《花young一夏·筑梦花港》纪实视频,回顾了七天活动的精彩瞬间。随后,花港社区授予知行实践团“社区公益教育先锋团队”荣誉称号。
团一大参观现场(吴梓恒 摄)
结营仪式后,实践团抵达广州越秀区团一大旧址,在泛黄的《先驱》创刊号等文物陈列中筑牢信仰根基,并于礼堂旧址重温入团誓词。最后一站红色教育基地的钟声敲响,为本次知行实践团的暑期三下乡实践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未来,实践团将继续关注社区教育,用青春力量赋能“百千万工程”。
文字录入:林奕丹 电气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