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潘家韵 张立科 罗斌 丘洪莲)为深入实施广东大学生“百千万工程”突击队行动,扎实推动乡村振兴走深走实,以实际行动助力韶关城口镇高质量发展,7月7日至14日,电气工程学院“青衿力行”实践团奔赴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深入挖掘红色基因,聚焦乡村发展转型、红色旅游宣传、红色文化研学三大领域,多元赋能韶关城口镇发展,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初抵长征教育基地,开启红色探索之旅
实践团首站抵达粤北1934年长征教育基地,与韶关红旅发展有限公司张玉华副总经理及教育基地负责人展开交流。张玉华分享了红军粤北战斗事迹。他讲述了基地整合红城林场、城群村为坑组等闲置资产,打造集红色教育、旅游实践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文化公园先行示范区,结合粤北非遗竹编、革命时期电报机等特色研学项目案例,阐述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随后,他从职业发展角度鼓励大学生锤炼吃苦精神、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实践团后续调研提供了理论与实践启发。
实践团与长征教育基地负责人召开座谈会(丘洪莲 摄)
重走红军路,感悟先辈艰辛与信仰
在基地负责人和指导老师带领下,实践团成员重走7.8公里的长征历史步道,追寻革命先辈的足迹,感悟伟大的长征精神。
实践团重走长征历史步道(丘洪莲 摄)
从长征教育基地出发,经过长征历史步道,实践团走进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纪念馆是广东省内唯一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纪念馆,再现了1934年中央红军长征过境粤北的历史事件及其文化资源,填补了广东省内长征纪念馆的空白,也将分散在粤北地区的各类红军历史文物、文献纳入加以保护,更好地开展以红军长征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军史教育。
实践团在红军长征粤北纪念馆了解长征历史(丘洪莲 摄)
实践团抵达兼具革命遗址与乡村振兴示范价值的仁化县恩村。这里曾是中央红军重要通道与补给地,如今依托红色文化基因,将清廉乡村建设融入治理,走出一条红色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新路,为实践团探寻乡村转型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聆听红色故事,传承红色血脉
在城口镇红色文化探访中,实践团通过多维度视角解码革命记忆。仁化县城口镇公共服务中心黄本洲站长,给实践团讲述了“红军碗”凝聚的军民鱼水情故事,以及温泉助红军疗伤西进的传奇往事。在红军街,中共城口特别支部秘密交通联络站旧址“胜一理发店”与谭甫仁将军遗址,见证了革命将领的成长之路。实践团与红军女婴后代李月养老人的对话,以亲历者的深情寄语,传递出对传承红色基因、投身新时代建设的殷切期盼,共同勾勒出城口镇厚重的红色文化图谱。
实践团在黄本洲站长的带领下了解城口镇红色文化(丘洪莲 摄)
创新研学课程,深化红色传承
实践团结合城口镇的红色文化特色,与长征教育基地合作设计一系列研学课程,旨在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实践团围绕“长征精神”和革命先辈在韶关城口镇的故事,生动阐述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内涵和时代价值,进一步加深了对长征精神的认识和理解,激励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小红军粘土手工课程、红军马灯模型制作课程独具匠心,将红色历史知识与手工实践融合,让参与者在动手过程中感受到红军在艰苦环境下的奋斗精神,加深了对红色历史的理解和感悟。
实践团成员在基地宣讲“长征精神”课程(丘洪莲 摄)
践行社会责任,普及安全知识
实践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与城口镇团委和综治办工作人员一同走进居民区,向当地居民宣传安全用电、防诈骗以及防溺水知识。成员们讲解安全用电的注意事项,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着重强调了夏季防溺水的重要性。同时,还列举了常见的诈骗手段,传授识别和防范诈骗的方法。
实践团走进居民区宣传安全知识(丘洪莲 摄)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再出发
韶关仁化城口镇丰富的红色资源既是精神瑰宝,又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能。传承红色基因需多维发力,实践团通过实地走访革命基地、钻研学习红色文化、认真体悟革命精神,认真做好在群众中讲好党的故事,推动红色文化与特色产业融合,强化红色文化教育,培育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注入智力支撑。
本次活动,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会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牢记“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把对祖国血浓于水、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的嘱托,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文字录入:林奕丹 电气工程学院;编辑:赵程远